资产证券化的好处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讲。在大的方面,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和其他金融工具一样,可以用来完善资本市场的结构,改善资源的配置,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从而促进经济结构的优 化,达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目的。而且,和传统的金融过程相比,资产证券化可以突破传统市场主体的束缚,实现资产层面的金融转化,是更精细,更多样和更深层 的金融过程。具体到市场的参与者,我们可以从资产证券化的供(发起人)和求(投资者)两方面来分析:
一、资产证券化对发起人的好处
1.融资渠道:
资产证券化的使用可以为发起人提供一条传统融资方式之外的融资渠道。传统融资(股权和一般债务)对企业整体资产,收益表现和信用条件的要求很多,融资的门槛 很高。由于风险隔离和信用增级的使用,资产证券化在融资上可以摆脱企业甚至资产本身的信用条件的限制,从而可以降低企业融资的门槛。
而且,资产证券化在设计上比传统融资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可以设计出各种满足投资人需求的产品,所以融资的基础比较厚,渠道更广。特别是在企业整体信用不佳或融资条件苛刻的情况下,企业的融资渠道是有限的。
而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的融资方式,其融资的原理和基础不同于其他传统模式,可以帮助企业挖掘资产优势,拓宽融资渠道。理论上讲,在资产证券化下,以相同 质量的资产去做交易的不同企业在融资时是平等的,不管发起人本身的规模、财力、信用或行业如何;这种平等给了弱势发起人一个和强势对手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 融资竞争的机会。
2.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往往是企业融资中最重要的考虑因素。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信用级别较低的发起人取得高信用级别的融资成本,这是资产证券化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一个非投 资级(BBB以下)企业如果利用自身的信用来融资的话,其融资成本要比AAA级证券的成本高很多,在目前的资本市场上可能就是几百个基点的差异。但是,通过资产证券化,非投资级的企业也有可能来发行AAA级的债券。
3.流动性:
增强流动性是资产证券化的一个自然结果,因为证券化本身就是一个把流动性差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高的证券和现金的过程。资产证券化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实现“变现”的目的,即把将来的现金转变成现在的现金或是把现在的不流动资产转化成可流通的资产。
4.融资自由度:
和传统融资相比,利用资产证券化融资会给发起人留下更多的财务自由度和灵活性。在传统的股权和债券融资下,企业的管理和财务表现会受到投资方和债权人严格的监督,有时候还会在经济行为和决策中受到很多限制。
这类监督和限制对特定的投资人和债权人来讲是必要的,因为这些投资人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但是有时候这种干涉会限制经理人在管理和战略实施中的 自由度和弹性,增加企业运作的成本和障碍,不利于企业的整体发展。而资产证券化融资是独立于企业之外的融资,由于风险隔离的机制,投资人无权对发起人本身 的经济行为进行干涉,所以留给企业更多的自由度。
5.企业信息披露:
和传统融资相比,利用资产证券化融资对发起人的信息披露要求不高。传统的股权或债权融资是以企业整体的资产、表现或信用作为基础的,所以投资者要求企业提供 或披露大量相关的信息,这其中将会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以及企业管理和重要项目、客户、投资方等等。
在这些信息的分享或披露中,企业的一些专有信息或商业机密可能会泄露给第三方甚至市场竞争者,对企业造成损失。而资产证券化融资的信息披露主要是针对证券化资产,而不是交易的发起人。发起人在资产证券化融资中的信息披露有限,这降低了信息披露带来的风险,成本和可能的损失。
6.表外融资:
资产证券化融资在符合“真实销售”和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出表”,即不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体现交易的资产和发行的证券。这种处理使得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更 加紧凑,杠杆比率更低,资产回报率更高。这些指标虽然只是在数字上提升了企业的实力和表现,但这种提升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多间接的经济利益,比如良好的声誉 或容易的传统融资。
7.锁定利润和提高财务表现:
资产证券化除了融资,还可以作为一种资产的销售渠道,而且以这种方式进行的资产销售可能可以获得比其他渠道更好的回报。从时间上来讲,有些资产在经济上虽然 已经内含利润,但利润的实现可能需要长期的过程,或者是这些内含利润将来的可实现度变数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利用资产证券化来提前锁定资产的利 润,从而提高当期的收益率。
而对一些资产被低估或不被认可,或者缺乏短期工具来实现资产价值的企业来讲(比如人寿保险公司的将来预计的储备盈余或企业帐上一个很有现金流潜力的被低估的资产),这些企业可能受到会计政策或监管规则的限制,没有办法在报表上体现资产的价值,他们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来把这部分不可企及的“低估价值”或“未来 价值”变成现金或证券。当然,真实销售的会计处理可以马上实现利润,体现价值,从报表上提高发起人的业绩表现,虽然这种做法不是非法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会歪曲企业的真实业绩。
二、资产证券化对银行发起人的好处分析
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的重要性,我们将以上几个证券化的好处放到商业银行身上来分析一下。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可以给商业银行发起人带来诸多好处,比如转移 风险、表外融资、降低资本准备金、提高利润率、增强流动性和解决资产和负债的错配问题等等。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其中几个重要的好处:
1.缓解资本金压力,增强流动性
随着我国资本监管要求的不断加强,资本和流动性对银行的约束越来越强。在存款得不到增长的情况下,银行仅靠在资本市场上增发股票来满足资本金和流动性需求是不可持续的,其主要问题包括:
融资量大,对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和股指形成压力;
现有股东权益不断摊薄,可能招致股东的反对;
对银行股价造成压力,使股价长期被低估,不利于再放行融资。
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银行把资产转移出资产负债表,实现资产负债表的紧缩,从而降低资本金要求的基数,缓解资本金压力。同时,把资产通过证券化转化为现金后,银行的流动性也得到提升。
2.解决资产和负债的错配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都存在“短债长投”的期限错配问题,商业银行的负债多为短期存款,而资产多为中长期贷款。由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我国存款活期化的趋势较为明显;同时,实体经济对长期贷款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些趋势要求银行进一步延伸“短债长投”。
商业银行以短期性储蓄存款(负债)来支撑中长期性放贷(资产)的模式中潜藏着各种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价值不对称风险。首先,短债的高流动性和 长期资产的低流动性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流动性风险,在金融危机中美国数十家银行由于挤兑和流动性不足而被迫破产就是很好的例子。
此外,由于商业银行的资产方利率和负债方利率在变动方面的不一致,商业银行在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变化上也会出现错配,从而增加利率风险和收益的不稳定性。信贷 资产证券化可以盘活银行的中长期信贷资产进行,调节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帮助银行解决资产和负债错配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3.分散银行信贷风险
资产证券化与直接融资殊途同归,都可以实现将风险向外分散的目的。商业银行“发行并持有贷款”的模式虽然能够满足经济运行对资金融通的一般需求,但银行本身承担了所有的信贷风险,这是间接融资的特性所决定的。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信贷资产证券化来调整所持信贷资产的结构,通过对高集中度或特定风险的资产的证券化 来管理所持信贷资产的风险水平。
此外,商业银行资产的规模在经济周期中会有很大起伏,不利于风险的管理和防范。在经济上升周期,银行的资产无限膨胀,带动海量的资本补充需求,但在经济下行周期,可能遭受重大资产减值损失,成为吞噬银行资本的无底洞。
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改变商业银行传统上单一的贷款业务中的“贷款-回收-贷款”的模式,使原来的两个阶段分解成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即贷款过程与出售过程,从而使贷款风险不再全部由银行承担,而是部分转移到了证券投资者身上。
4.提高银行收益率
商业银行可以将自己持有的期限长、利率低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实现部分利润的提前兑现,并将收回的资金用于其他投资,提高资产收益率。
5.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商业银行除了作为证券化的发起人,通常还会充当贷款资产服务机构和资金保管机构等角色。以美国为例,房屋按揭贷款资产的服务费大约在0.5%/年,汽车按揭 贷款资产的服务费为0.75-1.00%/年。如果资产证券化达到一定的规模,服务费可以成为重要的中间业务收入来源。
而且,由于服务费权可以在资产证券化交易发行时确认入资产负债表,它的价值一般与银行其他资产的价值对利率的反应上呈现相反的走向,所以是一个天然的价值对冲保护。
我们会在本章的附录中用两个简化的案例来解释资产证券化和再证券化在商业银行上的应用和好处。这两个案例并不一定适用于我国的银行,但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资产证券化的运用原理。
三、资产证券化对投资者的好处
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出现给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投资选择和机会。经过风险隔离和信用增级的资产支持证券往往具有风险低、流动性强、收益高的特点,对投资者很有吸引力,这也是资产支持证券在金融危机前风靡全球的原因。
和其他投资产品相比,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设计灵活,可以按照不同投资者的投资意愿、资金实力及风险偏好等量身定制不同种类、等级、期限和收益的投资产品,这是 其他投资产品很难做到的。而且,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种类繁多,包括一些一般投资者以前无法参与的资产项目,通过对资产证券化的投资,更多的投资者可以参 与到各种资产的投资中来。特别是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购买资产支持证券不仅可以优化自身的资产结构 ,而且可以突破了某些投资限制,可谓一举多得。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